close

從李清照、屠呦呦說起,突破已知,探求未知

 
這個世界紛雜繁複,難以捉摸。你道是歷經坎坷,有可能名垂青史;你道是平凡淡然,有可能石破天驚;你道是驚奇震驚,有可能是聖人智慧。永遠保持一顆好奇心,不被已知的知識、經驗縛困,不犯所知障,往往有新收穫。
 
 
(一)千古女詞人是如何煉成的?
 
出生書香之家,從小飽覽群書、婚後生活優越、博學廣聞的千古才女李清照,詩詞斐然成章,品完小酒就寫到:“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庭院賞花有感就發:“梅定妒,菊應羞。畫闌開處冠中秋。騷人可煞無情思,何事當年不見。”
 
如果一直這麼閑寫田園偶感的話,也不會青史留名。北宋滅亡後,南渡的李清照先後經歷了國破夫亡的悲情,改嫁又訟離的飄零,其後期的詞多悲歎身世,情調感傷,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早期生活優越閒適,晚期生活寂寥,孤苦伶仃。與其說生活造就了李清照,莫不如說她詞上的突破來源於對苦的品讀!
 
不拘泥於現實生活的小我,才成就文學上的大我!
 
(二)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拿得起,放得下”說的是為人處事的一種境界。真知灼見的求證同樣需要“拿得起,放得下”的求學精神。科學家善於打破常規,推陳出新,拿起新標準,放下已知學問,乃至不被過去的學習經驗所束縛,不斷突破。
 
201510月,中國科學家屠呦呦因青蒿素治療瘧疾的新療法而榮獲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醫學界獲得的最高獎項。時隔三年多,日前,醫藥界又傳來重磅消息:屠呦呦團隊針對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提出了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國內外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
 
屠呦呦及其團隊在醫學上的不斷突破,表明了一個道理:科學需不斷進取,方能更上一層樓。
 
 
 
(三)佛教中聖人境界凡夫豈能知?
 
“菩薩不斷習,為渡眾生故。”聖者的境界非凡夫所能讀懂,凡夫也懂不起。
 
近代瘋子喇嘛益西揚嘎,行為瘋癲,舉止怪異,世人豈識他是文殊菩薩化身?
 
有人去求加持,瘋子喇嘛狠狠踢了來人一腳,把他的槍卸掉,子彈倒掉又扔回槍。佛菩薩不是大慈大悲嗎?踢人一腳是加持嗎?
 
但就在那人下山後,途中遇到一夥土匪,沒有子彈只好投降,土匪見他慫了,就放他一馬。可之前在交火中那人還誤中了一槍!衣服因而破了個洞,皮膚上留有一個小印記,身體卻沒流血受損,那處正是被瘋子喇嘛踢到的地方。那一腳,救了一條命!
 
如果世人對瘋子喇嘛抱有偏見,那往往就會看走眼,無明中還會造業還不自知。
 
(四)放下所知障,迎來新人生
 
佛教裡有個詞叫“所知障”,意思是人們往往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已知的經驗,給自己設置了一道障礙,不去瞭解外面的新知識。這樣的人就會失去獲得幸福的機會,在輪回中苦苦輪轉。凡夫不瞭解聖者的世界,沒去尋找、發現、探究,就以為自己是對的,這往往會誤入歧途,因為頭上的一口天不代表整個蒼穹。
 
凡是多躬行深思,放下所知障,就會減少偏見、執見的機率。能夠打破所知障多思多問,本身就擁有一筆取之不盡的“財富”,正是:“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擅於打破所知障的人,就是為自己的天地不斷輸送“源源不斷的活水”。
 
相信真理,任何時候都能經得起推敲。不管是學佛修行人,還是其他宗教徒或無信仰人士,打破所知障,就是給自己新生的機會。
 
文:七七、玖蕖思
 
轉載自:華藏學佛苑
文章來源:
 
 
本站註:佛弟子修學如來正法的知見與受用文章,其內容可能有若干錯誤,故只能作為參考交流、薰陶鼓勵之用,不為正見法理依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帆的心靈客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